兒童牙科 陳弘森 副教授
現今台灣經濟日益發達,國民生活富裕,自民國八十五年四月全民健保實施以來,醫療服務也全面普遍化
,而且日愈重要。依據衛生署的人口統計,六歲以下的學齡前兒童約占總人口數的十分之一,他們並非少數民族,而且是國家未來的希望。
但過去幾年間,我們對南台灣學齡前兒童看牙醫的經驗之調查,卻未達到十%,有些地方甚至更低。可見基礎的兒童口腔保健非常被忽視,歸納起來,最大的原因為家長本身因事業、家務忙碌或認為這麼小的孩子會有什麼大病,不須早期去看牙醫,更不必花錢去檢查。在這些觀念下,幼童口腔保健就這樣被剝奪、被犧牲了。
可是他們沒有考慮到,幼童在這個時期最為脆弱,最易受到傷害,又無保護自己的能力,此時若受到疾病侵襲,影響其將來身心的健全發展甚大。因此父母親最好能對幼童口腔疾病有所認識,能認清才能做好保健的工作。
一般學齡前兒童常見的口腔問題包括以下幾種:
(一)萌牙→大多數的幼兒在萌牙時,會有情緒不好,易怒、流口水、喜歡把小東西含在嘴裏。
(二)牙痛→大多數為齲蝕所引起,會有偏食或不喜歡吃東西的現象,情緒上顯得低落。
(三)奶瓶性齲齒→常見於一歲半至三歲小孩,誘因為睡覺時讓牛奶、糖水、食物等留在口腔中,造成大量
的牙齒破壞,尤其是上顎前齒及臼齒,盛行率可達四十~五十%。
(四)牙齦發炎或齒齦膿→牙齦組織有紅、腫、潰瘍,甚至化膿的現象,齲齒、口腔感染、口腔衛生不良均
會造成,在三~五歲小孩,幾乎有一半以上(五十七%)有牙齦炎。
(五)口腔外傷→學齡前兒童約30%有外傷的記錄,在學步的小孩及三歲以下幼兒最易有前齒跌斷和口腔組
織裂傷的現象,尤其是上顎前面牙齒最易受傷,受傷率高達七十一%。
(六)咬合不正→以開咬或前牙錯咬最常見,大部份由口腔不良習癖所引起。
(七)口腔不良習癖→習慣於吸手指、咬指甲、咬鉛筆,或用口呼吸等。
保健之道
學齡前兒童的口腔疾病首重預防,而家庭是照顧小孩口腔健康最重要的地方。保持口腔衛生習慣愈早愈好,家長要教導小孩正確口腔衛生習慣(正確刷牙),如飯後、睡前清潔口腔的觀念,從小建立良好的習慣很重要,父母也要以身作則,為小孩的表率。
當小孩萌牙時(約八個月大),父母親就開始帶他們去看牙醫,做定期口腔健康檢查,讓小孩習慣於牙醫的檢查,並接受牙醫的建議,一起來維護小孩的口腔健康。
對兒童平常飲食,應提供健康多纖維的食物,對於含糖多的食品,尤其精緻糖的食物如巧克力、牛奶糖應加以節制,並及早戒除小孩口腔不良習癖,如含奶嘴、含飯、吸手指等。
對於幼兒的活動空間應用心去規劃,有傷害性的器具應予排除,在戶外活動時,應在父母或大人的視力範圍之內,以免發生意外傷害。父母親平常要養成經常檢查幼兒口腔的習慣,若發現有異狀,應立即找牙醫師檢查。因此我們建議父母對兒童的口腔保健應付出愛心與智慧。
預防的方法
(一)乳牙全部萌出來時(約三—四歲),可到牙醫診所接受全口塗氟,來加強保護牙齒。
(二)乳臼齒有許多小凹及裂溝,可做齒溝隙封閉劑(pit and fissure sealant)的覆蓋,以防止齲齒產生。
(三)教育機構應建立學齡前兒童的口腔保健手冊,並列入就學時健康檢查項目。
留言列表